讓孩子信賴但別依賴
高質量的陪伴,是讓孩子既能夠體會到溫情,又能取得自主的學習機遇早上7點半,在哈爾濱冷冷清清的人流中,有個11歲的盲童,扎著馬尾,手持盲杖,一路敲敲打打當心探路。
不遠處,媽媽默默陪伴在她身旁。
走到路口,媽媽會擋住要轉向的車輛,可有人想把路上的自行車挪開時,媽媽卻趕緊用手表示“不用”,讓孩子自己探求。
有時,女兒碰到障礙找不到路,在原地打轉,只隔著三四米的媽媽一直沒有呈現,“狠心”地看著女兒在磕磕絆絆中辨別方向。
終于,孩子走出來了。
不遠離,也不靠近,這位不時“隱身”的母親,當心翼翼地堅持著與女兒的距離,既準備著擋住風險,又不隨意伸手讓孩子產生依賴。
沒有聽任不論,也沒有包管一切,在親子陪伴這堂人生重要的課程里,隱身媽媽的辦法值得家長們深思。
不做缺席的父母。
陪伴對孩子的生長很重要。
爸爸講著故事哄入睡,媽媽唱著兒歌教認字,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會使孩子覺得幸福,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、有價值的。
反之,孩子會覺得是不被注重的。
有孩子寫作文說:“我家的植物和我一樣一身的病,葉子上有黃斑、缺損,顏色難看。
緣由是我媽忙起來就忘澆水……后來我發現,我的命運和植物是一樣的,她一忙起來,我就被放置、被忽視、被敷衍。
”有的父母拿工作忙、壓力大當借口,在孩子的生長中躲懶,把孩子甩給老人、丟在補習班。
這不好。
父母要充沛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生長擔負的義務,一心一意投入愛。
不當包辦的爸媽。
良好的親子關系不是讓孩子依賴自己而是信任自己。
有一句話說得好,父母應該站在孩子背后。
試著讓開前路,給孩子嘗試的機遇和選擇的權益,不怕遭遇波折和艱難,能夠幫孩子一同去總結閱歷經驗,討論下一次面對相同狀況,怎樣做更有效、更省力。
這樣既能讓孩子學到技巧,又能鍛煉接受力。
一味大包大攬,就可能會把孩子的人生收窄成一個格局規整的儲物架,放進去就拿不出,一朝一夕孩子會喪失自主選擇的才干以至認識,要么落得難以自立,要么變得靈氣缺乏。
高質量的陪伴,是讓孩子既能夠體會到溫情,又能取得自主的學習機遇。
隱身媽媽做到了,您呢?
版權聲明:
本網僅為發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,不對發表、轉載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。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網絡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著作權歸作者所有,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我們尊重并感謝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來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聯系郵箱:service@qeerd.com,投稿郵箱:tougao@qeerd.com